石勘院推进“贯通式创新”助稳油增气

日前,随着“川西气田雷口坡组气藏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”报告顺利完成,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、四川两地参与编制的16名科研人员暂时松了口气。60多个日夜,他们共完成40次油田市场调研、1份总报告、5份分报告、300余张图表,长达400多页的报告中写满了关于雷口坡气藏投资决策的科学依据。

这是石勘院加大科技供给力度,助力集团公司上游板块稳油增气的一个缩影。

一直以来,石勘院以推动油气业务高质量发展为己任,今年明确提出“贯通式创新、一体化创效”理念,强化支撑当前、引领未来,为集团公司上游板块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有效供给。该院聚焦集团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战场,以创新为手段,以创效为目的,打通创新链条,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,落实到高效勘探和效益开发上。

引领发展,规划先行。石勘院充分发挥集团公司油气业务发展智库作用,承担“国家石油工业上游2020-2035年科技发展战略研究”和“中国石化战略行动方案暨三年滚动计划”上游业务部分主体研究任务,为我国及集团公司上游业务发展提供支撑。同时,积极开展石勘院“两个三年、两个十年”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编制工作,为下一步发展谋划蓝图、夯实基础。

今年以来,以贯通式创新为导向的组织机构改革迈出第一步。石勘院聚焦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南两个重点稳油地区,以及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北两个重点增气地区,成立西北中心、四川中心、鄂尔多斯北项目部、鄂尔多斯南项目部,组建150多人的科研团队,通过纵向与横向项目配套、科研与生产衔接、勘探与开发一体,实现大区式支撑模式,打通创新创效渠道。

“如果说,上述4个靠前支撑科研团队是在前方作战,那么肩负着学科发展、学科建设重任的业务团队就是造枪造炮的后方阵地。前后方联合作战的科研模式,有效助力科研人员为油气增储上产贡献智慧,把科技成果应用在扭亏脱困的主战场。”石勘院负责人形象地说。

科研要素向生产一线聚焦为创新创效打下坚实基础。下一步,如何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效活力、营造创新创效环境成为石勘院薪酬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。

在刚刚制定完成的绩效管理“1+10”制度中,他们降低基薪权重,优化纵横向项目绩效计提比例,提高浮动比例,建立类别化、差异化的考核和薪酬分配机制,同时设立科研专项奖、生产专项奖、技术奖酬金、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激励、安全生产奖等,作为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补充,对项目长、前线人员、成果转化团队给予导向性政策倾斜。“这种业绩升、收入升,业绩降、收入降的强激励硬约束机制,用市场规律衡量真正有贡献者。合理拉大收入差距,让贡献者尝到了甜头。”石勘院生产管理部主任王海波说。

专家队伍是科研人员的领头雁,也是科研质量的压舱石。石勘院注重在科研资源、团队配备、后勤保障等方面为专家营造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环境。史云清是集团公司高级专家,具有丰富的油田一线工作经验。机构改革后,他受聘为鄂尔多斯北项目部经理,带领一支由地质、地震、气藏工程多学科组成的团队,奋战在大牛地、杭锦旗天然气开发前线。“眼看57岁了,但干劲儿却一点不比年轻人逊色。”他的同事们如是评价。

生产一线是青年科研人员了解实际、向实践学习的课堂,也是磨炼作风、提高素质的考场。该院分三批选派16名青年科研骨干赴西北油田、江汉油田、河南油田锻炼。在今年新成立的4个靠前支撑团队中,40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占总人数的53%。李朋威是第一位报名进入四川中心工作的青年员工,他说:“油田一线是我们科研人员的宽广舞台,只有到了现场,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。”

信息来源: 
2018-10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