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化报头条:构建适配科研管理的内控风控新格局

2005年,石勘院依据中国石化《内部控制手册》启动内部控制管理,20年来持续完善内控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,为公司治理、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及风险防范筑牢基础。近年来,在企改和法律部、科技部等总部部门指导下,开展内控风控改革工作,聚焦科研生产,形成具有科研特色的内控风控体系。

遵循“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内控管理流程”要求,打破原有体系框架,梳理优化业务流程,实现依法合规与提质增效的动态平衡。结合科研工作周期长、创新性强等特点,系统梳理业务控制流程,对重点风险强化管控;将办公业务、外事管理等低风险业务纳入其他流程,检查评价频次从每季度一次降至每年一次。新增知识产权管理、科研成本费用、技术性收入等自主业务流程,针对性制定控制措施,贴合科研单位管理实际。将原有约30个业务流程精简为23个风控矩阵,明确各风险点和控制措施对应的部门、岗位及人员责任,提升管理效率。

针对科研单位内控风险,强化知识产权管理,将无形资产管理改为知识产权管理,新增知识产权的获取、购置等风险控制点,删除不适用控制点,精准管控风险。将研究与开发管理流程中低关联内容移入职能流程,科技开发收支核算并入成本及费用管理,人员管理纳入人力资源管理,专利申请归入知识产权管理,通过聚焦重点环节提升管控质效。

以依法合规为底线,结合调研掌握科研人员需求,构建扁平化权限体系,适度放权赋能,实现“放有序、管有方、服到位”。按“谁主管、谁授权”和“三重一大”原则,优化权限指引,增设“党委会”审批层级,下放合同审批、付款等部分权限。推广“2/8原则”,设置费用事前审批机制,预算内报销无须重复审批,减少冗余环节,提升管理效率。突出目标导向,补充业务控制目标;风险防控“抓大放小”,聚焦重大风险;探索将首席专家、项目长的技术管理职责嵌入权限指引,分离风险管理与制度流程管理职责,避免“重合规、轻目标”、效率低下等问题,契合科研领域技术管理特色。

构建协同监督机制,保障科研合规高效运行。明确监督委员会等五项工作机制及分工,整合资源,形成监督合力。联合财务、科研等部门骨干,运用信息化手段,扩大监督覆盖面,强化科研管理、资金资产等重点领域日常监督。在总部相关部门指导下,组织开展互测互评,结合日常测试与交叉互查,增强监督实效,保障内控体系持续有效运行。

不断完善诊断机制,提升科研管理效能。坚持自查与抽查相结合、内部检查与外部互查相补充,通过多元方式提升诊断质量,为管理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支撑。结合季度测试、年度自查等常态化工作,定期对内控体系运行情况开展全面评估,严格落实“六不放过”整改要求,持续完善体系架构,推动制度规范全覆盖。年初系统制订制度修订计划,精准承接集团公司制度要求,同步重构流程体系,建立评估优化机制,将制度要求深度融入业务流程,促进业务运行规范高效,从源头堵塞管理风险漏洞。

作为上游领域的直属研究院,石勘院始终将内控风控工作置于战略高度。在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,全院各部门、单位凝心聚力、协同联动,20年来持续深耕内控风控体系建设,不断提升内控制度执行的效能,培育形成契合科研特点的内控风控文化,为保障高质量科研供给筑牢坚实屏障,也为院改革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

信息来源: 
2025-07-25